1.需要一顆好奇心。
願意看看別人的世界長什麼樣子;除了自己的世界,除了標準 答案的世界,還有很多其他各式各樣的世界。
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沒有什麼標準答 案,每個人處在不同的位置,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而這些人的答案為什麼不一樣,而且互有抵觸,一定是有誰對誰錯嗎?還是有可能 他們講的都對,只是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下。 所以回過頭想,我們覺得自己「應該」要有深度?這又是誰的標準呢?什麼樣是有 深度?我們要滿足誰呢?「沒有」深度礙著了誰?有什麼不好? 同時,我們把一些理所當然的標準答案放在一邊,去找找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2.我體驗到的深度是個體真真實實活在每個當下、回到自己生命中自然會有的結果。
深度不是要用特定方法來追求的目標。深度不是你對一個問題有多麼具有結構、複 雜的思考,深度也不是你想了一大堆相關的問題並找到答案。 深度是生命的展現。當我們都活在父母的世界、他人的世界,在書本的世界裡打轉, 我們沒有跟自己的生命做連結,我們得到的只是一堆資料,甚至連資訊都不是。我 們怎麼可能有深度? 我是誰、我的真正感覺、內心的情緒、我的體驗,這些才是深度的基礎,才讓深度 有了真實的內涵。 有生命的深刻自然會有思考的深度。我們面對每一個挫折困境,體驗每一次沮喪悲 傷,我們學習不逃離害怕與恐懼,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會有深刻的體會。
3.對照生命的閱讀。
說了抽象的概念還是要講講具體的方法。以閱讀來說,有一種 方法叫做對照式或對比式的閱讀。 當我從書中讀到作者傳達某個概念,重要的是我可以回過來想想自己生命體驗到的 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如他所說。有哪些類似之處、有哪些不同處?為什麼有所差異? 或者也可以想想過去讀過哪本書提到同樣的概念,聽到哪個人說了哪些事也類似, 可是有哪些地方不完全一樣? 通常我們比較強調因果式的思考,像你舉的例子,某個問題問完接下來問更下(上) 一層次的問題。但是還有一種類比式的思考也很重要,是把類似的經驗、知識拿來 做思考比較。我這邊所提到的都是一種類比式的思考。 這樣的閱讀方式讓我們可以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不只沈浸在書中世界,也不是得 到一堆表面答案,而是讓書中概念、他人話語照亮我們,幫助我們整理自己從過去 到現在的生活體驗。 有一本書叫做「如何閱讀一本書」商務出版社,談到很多種不同層次的閱讀方法。 4.需要時間默想。
現代社會講求效率,追求越快越好、越多越好,事情一個接著一 個來。資訊爆炸, ptt、fb上有不可勝數的資料,回應推文中充斥著簡短破碎的字 句。當我們的生活被這些佔滿時,是不利培養深度的,這些絕對是深度的敵人。 深度需要時間、需要沈澱、需要緩慢、需要安靜,需要在一些簡單細微的事上投入 注意力,去沈浸、去浸泡在其中。 我舉個在信仰上的例子,我們常聽牧師說上帝是慈愛的,看聖經說上帝是慈愛的。 如果我們單單接受了,那很好,是很單純的相信。但是我們常常遇到困難時,不知 要怎麼應用,不知道上帝的慈愛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們頭腦與情感分家,理 性知道,但是感覺不到。 然而我們需要花時間安靜默想上帝的慈愛,去感受、體驗上帝的慈愛,去回顧上帝 的慈愛如何的展現在我們過去經驗裡,如何展現在我們的家庭關係、人際關係、成 長歷程中。這樣的相信就不只是毫無思考的迷信,而是有根有基的確信。 我們從別人身上得到的答案、書上得到的答案,也可以經由這樣的方式來沈澱,與 生命結合。市面上有很多相關的靜默、默想的書,可以自行參考。
5.有去尋求專業協助,是件很棒的事。
這可以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寬廣。 修補我們過去生命經驗的傷痛,讓我們不會因為恐懼、害怕而逃避經驗,逃避思考, 也不會只安於躲在自己小小安全的世界裡。 對我來說,思考很表面常常是因為我很想要快點得到一個答案,所以看到像是答案 的東西就接受了,就停止思考了。因為我只想要趕快解決內心因為沒有答案而不知 所措的焦慮恐懼。 當我比較可以面對自己的焦慮恐懼時,我可以較能容忍不確定的情境,也不會那麼 快的就想要得到答案。讓我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去思索、去回顧、去整理自己 的生命。 希望這樣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相信,你不斷的尋求專業協助,不斷的自我成長
https://www.ptt.cc/bbs/PSY/M.1312272410.A.C50.html
如何通過後天來訓練敏銳的觀察力
學習有效地進行觀察
能否在撲克比賽中成功閱人取決於你能否有效地觀察對手的行為。以下幾點可以使你成為一個能力更強的觀察者。(來源:壹心理網www.xinli001.com)
一、讓觀察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有效地進行觀察不是一種被動的行為,而是有意識的、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除此之外,觀察能力的培養還需要你付出諸多努力;需要你集中注意力來進行觀察,並且靠持續的練習來維持這種能力。那麼,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觀察者,最佳的方式就是每時每刻有意識地觀察周圍的世界。千萬不要騙自己,認為不在牌桌上的時候你就可以關掉觀察力的開關。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你需要在早晨醒來的那一分鐘就開始進行觀察,並和周圍的世界互動。一直到晚上閉上眼睛睡覺,你都必須不斷地進行觀察,讓周全又細緻的觀察必須變成一種習慣。一旦你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全職觀察者,當你坐上撲克牌桌時,就能夠更有效地察言觀色。觀察也會變得更加自然和嫻熟,你也不至於會被那些需要處理的排山倒海的訊息壓得透不過氣。當通過持續的練習使自己的觀察能力更進一步時,你能察覺到的東西將會是如此之多,這可真是令人驚喜!
二、切勿丟掉觀察的習慣。
觀察力——無論是指在牌桌上識破對手非語言行為的能力,還是指走在大街上觀察身邊發生著什麼的能力,都必須業精於勤,不然就容易荒廢。如果你停止觀察,那麼觀察力就會降低、減弱甚至衰退。觀察頗像說外語或做運動:如果不是持續操練,那麼你將變得遲鈍,相應的能力也會隨之下降。
三、通過玩觀察力遊戲來提高觀察技能(或保持高水平的觀察力)。
觀察技能的提高和高水平的保持都有賴於持續的練習,那麼最好的練習方法之一就是玩“記憶力遊戲”。隨時隨地你都可以玩這一遊戲,而且想玩多少次就玩多少次。這個遊戲包括觀察你的日常行為——走進一個房間——然後閉上你的眼睛試著回憶你看到的東西,並儘可能地記起細枝末節。一開始,你會發現很難記住這些東西。但是當你繼續投入這樣的遊戲,你會驚喜地發現自己是如此善於重構所面臨的現實環境,並在腦海里準確地勾勒出來。你將不僅記起現實中很多的事物,而且也會回憶起更小的細節。
我經常玩這樣的遊戲,以至於它們已經融入了我的日常觀察,成為我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我的“觀察力肌肉”已經發達到這樣的程度,我去朋友家拜訪,從他(她)家前門進去的時候,在我的腦子裡已經有了一幅這個小區的清晰面:路邊停的車型號是什麼樣的;隔著三戶人家有個男人在割草;有戶人家的車道上有兩份報紙;隔壁鄰居家的草坪有一塊地方破了,當中還突出一根金屬樁;還有街對面那所房子前有片特蔥綠的草地。
我很樂意承認,一直以來我都被身邊的事物所吸引。當然,我也花時間去觀察和研究別人,所以我玩記憶力遊戲的痴迷程度很可能超過你。儘管如此,我認為玩記憶力遊戲是開發你觀察力的最佳方式,是向卓越的觀察力努力奮進幫助你估量自己的最佳途徑。
第二個遊戲對於撲克玩家來說特別有用,那就是“解讀遊戲”,即解讀你所觀察到的現象。這個遊戲同樣要求你盡量去觀察並記住身邊的事物。不過除此之外,你還有一個挑戰:解讀那些你觀察到的事物所傳達出的訊息。
就拿之前我描述的那個社區來說,就我看到的現象,我會得出怎樣的結論呢?第一、那個割草的男人很可能是住在那所房子里的,因為沒有提供割草服務的商業車輛停在路邊;第二、車道上放著的報紙說明,最近一兩天那戶人家都沒人;第三、那塊破了的草坪當中的金屬樁可能就是鄰居家拴狗的地方;第四、街對面那塊特別蔥綠的草坪表示,主人可能在院子邊安置了化糞系統。
玩“解讀遊戲”時,證實自己的假設是對是錯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不過就算假設錯誤,通過學會如何更仔細地觀察身邊的事物,從看到的現象中獲得更多的訊息,仍然會使你的觀察技能有所進步。當你能夠更有效地觀察對手,並識破了他們行為的真正含義時,這兩種習慣都會讓你在撲克牌桌上遊刃有餘。
四、擴大你的觀察範圍。
有些人的觀察視野很狹窄,他們只看見眼前的事物,那些事物幾乎也就是他們所認為的世界的樣子。而其他人的視野則更為廣闊,並且能夠把觀察到的地方擴大。顯然,觀察視野越廣闊越好。寬廣的視野可以增加你看見事物的機會,並獲得更多的訊息,不然你可能會錯過這種機會並失去這些訊息。
有個實驗你可以做一下:筆直地伸出你的雙臂,抬到與肩膀同高的位置,將雙手內要,然後擺動你的手指。如果你能看見手指在動,那麼兩臂之間的距離就是你的視野範圍。如果你看不見自己的手指,那就將雙臂向內靠攏到能看見手指的位置。一旦看見了手指,那麼你就知道自己潛在的觀察視野有多大。
然而,人們在觀察的時候,並沒有充分利用全部的視野範圍。他們只是把視野局限在眼前的東西——視野的焦點,而不是把視野擴大,讓視野範圍內的所有事物都囊括進來。學學如何擴展自己的視野範圍,生活並不只是你眼前的樣子!通過練習,你不僅能夠看到正前方很遠的地方,而且還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你會為自己能看到如此多的東西而感到吃驚。若你想在撲克牌桌上更多地觀察你的對手,又不想老是扭脖子挪屁股的話,擴大視野範圍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http://tw.aboluowang.com/2014/0219/373454.html
一、 認識觀察力
所謂天才,不過是一種以非習慣性的方式觀察事物的能力而已。──詹姆士
世界球王_比利在總結自己的足球生涯時說︰“我踢球的最大特點是善於觀察。
1.) 「自然觀察智能」,在1995年已正式被推動多元智能「MI」的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卡德納列入人類智能表現中的第八種智能。
2.) 觀察力是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知覺能力。它不只是單純知覺問題,而是包含著理解、思考,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它是人的多種感知覺的綜合。
3.) 觀察力是構成智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知覺能力。它不只是單純知覺問題,而是包含著理解、思考,有目的、有計畫的知覺。它是人的多種感知覺的綜合。
4.) 觀察,不僅要觀察其內在本質,也要著重於發現事物的變化。有意地細微地觀察它所具有的特征,注意常人難以發現的地方。
5.) 觀察力就是發現問題的能力,是提出問題,做出判斷的前提。觀察力,指的是能夠看穿事物表層,發現事物本質的能力,也就是見人所未見的能力。讓人有機會可以洞燭先機,增加對未來的判斷力。先觀察,再判斷。觀察力是推理的基礎。
6.) 觀察力+判斷力=未卜先知。為什麼有些人料事如神?,就是從表相解讀其中代表的意義。判斷力不是憑空想出未的。判斷力建立在多聽、多想、多看的基礎,以及平日知識、常識的累積。其中,觀察力是一項最基本的能力。
1.2 觀察的目的性
歌德曾說過︰“我們見到的只是我們知道的。”所以觀察的目的 就是在尋找我們不知道的 。
1) 首先,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窗口,是獲得一切知識的門戶,是人類文化積累的一個重要途徑。一切科學實驗、科學的新發現、新規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確、系統的觀察基礎 之上。
2) 觀察是人們區分事物的一般特征,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提出新問題,進行創造性的一個重要條件。
二、 如何培養觀察力
學習觀察力就是在提高我們對外界事物的敏感度, 培養一銳利的眼光、觀察細微、明察秋毫的能力 。
人的觀察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學習中培養,在實踐中鍛煉起來的。培養觀察力就是在,培養觀察的敏锐性,培養你對事物的感知能力。
觀察力的培養就是要開發智力潛能。智力是指個體在認識過程中所必須的各種能力如感知能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注意力等。
培養觀察力之前 ,首先必須了解人類觀察的特性:
1.) 觀察的感受力與敏銳性。 觀察力與感受力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感知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時,才能算是觀察。 感知是認識活動的門戶,知識的攝取就是學習者通過視、聽、動、觸等各種感官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我們將感知定義為︰是人腦通過感官對刺激物表面特徵的反映。
遵循感知的客觀規律。觀察力是在感知過程中提高的。因為,為了培養觀察力,就必須遵循感知的一些規律。也就是說感知的一些規律也成為觀察的基本規律。
人的感知是受主客觀條件影響而變化、發展的,產生感受性的變化和知覺特性。細微的觀察每一種動態,以及激發人的觀察力,更可以加強我們對許多人事物的感受力。
2.) 培養觀察的理解性。觀察力包含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感知因素(通常是視覺),二是思維因素。
思維參與觀察力的主要作用,是它可以提高觀察的理解性。理解可以使我們及時地把握觀察到客體的意義,從而提高我們對客體觀察的迅速性、完整性、真實性和深刻性。對事物進行有效地比較分類、分析、綜合,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就易於把握事物的特點。
3.) 培養觀察的條理性。觀察力的條理性,可以保証輸入的信息具有系統性、條理性,而這樣的信息,也就便於智力活動對它進行加工編碼,從而提高活動的速度與正確性。 豐富的知識與經驗。
4.) 掌握豐富的知識經驗。知識就像濾鏡,讓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細節。 注意到別人會忽略的細節的重要關鍵。一方面,良好的觀察力是我們獲得豐富知識和經驗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又是我們提高觀察力的重要因素。
2.1.培養良好的觀察方法。
帶著問題和目的去觀察。要學會問問題,找問題,關註細節,學會描述。大多數人缺乏生活經驗和獨立、系統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或者看得粗心、籠統,甚至觀察的順序雜亂無章。
良好的觀察力是進行各種實踐活動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能使企業家透過大量的商品信息,準確地預測市場,製定出最佳的生產計劃和推銷方案,使企業獲得高額利潤。
作為觀察的目的性,觀察現象,探尋本質。 至少應當包括︰1)確立觀察目的。明確觀察對象、觀察要求、2)製訂觀察計劃。3.)掌握良好的觀察的步驟和方法是必要的。
1.) 甚麼是觀察力?就是運用感知有目的地去認識外界事物的能力,即觀察力是在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中逐漸形成起來的一種比較穩定的認識特點。
2.) 觀察的目的性,還要求我們在進行觀察時,必須勤做記錄。這種記錄是我們保存第一手資料最可靠的手段。
3.) 其次,是對事物進行精確地觀察︰既能注意到事物比較明顯的特征,又能覺察出事物比隱蔽的特征;既能觀察事物的全過程,又能掌握事物的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既能綜合地把握事物的整體,又能分別地考察事物的各個部分;既能發現事物相似之處,又能辨別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
4.) 觀察力的培養目標,應是培養出具有較強觀察能力的觀察者,其具體目標是︰
1)有強烈的求知探索精神,總是以不尋常的態度和方法去審視常人所不注意的事物。
2)有明確具體的觀察目標,善於透過紛繁複雜的現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3)善於捕捉一瞬即逝的現象和變化過程。
4)工具----善於利用各種現代技術方法,以彌補感官的不足。
5)熟悉並運用各種數學統計方法,對觀察的結果進行科學的整理和分析。
6)能客觀地將所觀察的結果,與其它研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進行印証比較,消除各種人為誤差,對結果進行恰當的科學評價。以上目標需要觀察者在長期的實踐活動和訓練過程中努力培養才可達到。
7)持續追問,深度思考。觀察力是思維的觸角,要培養觀察力,就要善於把觀察的任務具體化,善於引導他們從現象乃至隱蔽的細節中探索事物的本質。
結論
培養良好觀察能力的關鍵在於三點:
第一,有明確的觀察目的與觀察意識──亦即知道要對什么進行觀察及應從哪些方面去觀察;
第二,有較豐富的社會閱歷並掌握相關的背景知識──觀察者只有對要觀察的對象領域有一定了解,才有可能從旁人看起來平常的地方看出不平常之處﹗發現疑點,作出判斷;
第三,平時多實踐,養成隨時隨地進行觀察和判斷的習慣﹗只要肯這樣堅持下去,其觀察的能力肯定會有較大的提高。
觀察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敏銳的觀察力更是使用者經驗研究員的核心能力。要成為一位好的觀察者,需要長期的訓練。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十個給我自己以及我的洞察力工作坊學員的提醒。這十個提醒不僅是觀察的原則,也是訓練的方向。
一、以人為本
在使用者經驗研究中,觀察的目的是從人在脈絡中的行為發現潛在的真實需求。這樣的發現除了可以推導出新設計,更可以協助改善舊設計。不要為了急著尋找環境中的設計缺失而忽略了「人」,要訓練自己時時刻刻都以人為中心。
二、信任直覺
人是習慣的生物,與習慣不同的陌生的人事物原本就會自動吸引我們的注意。敏銳的直覺是觀察力的基礎。訓練自己注意並記下那些自動吸引注意的有趣現象。
三、跳脫習慣
人的注意力資源非常有限,環境中與個人生活與工作任務無關的細節經常被忽略。除了信任直覺,還要訓練自己跳脫習慣,像未曾習慣過一樣注意那些平時被忽略的細節。
四、維持客觀
觀察是由證據和推論組成的,而人在觀察時總是會在下意識自動作出許多推論。當你覺得你「看到」什麼的時候,其實已經是一種推論了。要確認觀察的效度,就要訓練自己區分證據和推論。
五、保持好奇
「想要了解人」的好奇心是讓你注意到別人會忽略的細節的重要關鍵。如果沒有好奇心,只是機械性地操作各種方法,你還是不會知道要注意什麼,又該深入探究什麼。訓練自己關心那些平時從身邊走過你也不會太注意的陌生人。
六、運用知識
每個人的專業背景不同,感興趣的現象也不一樣。知識就像濾鏡,讓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細節,副作用則是讓你漏掉一些別人看得到細節。訓練自己找出與自身專業有關聯的線索,但不要只注意那些。
七、注意脈絡
行為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想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必須了解行為發生的脈絡。想了解脈絡中的細節,亦需了解那些細節是為了怎樣的行為設計的。訓練自己同時注意人與脈絡,以及兩者間的關聯。
八、隨機應變
觀察不只是拿著相機與筆記本記錄,更沒有標準程序。有時旁聽一段對話,或主動詢問,或注意行為對環境造成的改變,都有助於你了解眼前的現象。不要死板地被動記錄,要訓練自己彈性運用各種方法主動探索。
九、善用工具
人的記憶並不可靠。如果觀察時沒有即時記錄,事後回憶不僅不會精確,還會夾雜許多推論。觀察時儘量用各種工具保留細節,例如攝影機、相機、錄音機、手機、筆記本等等。訓練自己熟悉這些工具的特性並善加利用。
十、記錄自己
置身於有豐富刺激的環境中往往會讓我們聯想到相關的過去經驗,或是產生一些新想法。這些經驗與想法本身也是觀察的一部分。只要你能用觀察外在現象的一致原則來處理,它們同樣是有價值的發現。訓練自己記下在觀察過程中想到的事。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2534&pnumber=3
養成邏輯思考,行動力比常人速度快5倍
撰文 / 齋藤嘉則
那是我進入麥肯錫第二年的事。
當時30歲出頭的我,剛完成了一項大型專案,得到1個月的長假。就在我將辦公桌收拾好、準備前往度假時,我的主管突然打電話跟我說:「接下來3個星期,你要前往A國,訪談當地X公司的管理高層,並且展開研究,協助X公司選定日本家電廠商的結盟(alliance)對象。總之,你現在馬上動身去機場就對了。」
我還記得,主管當時還大發雷霆,因為那天我並未將護照隨身攜帶,因此無法當天立刻出發。
隔天,我搭上了前往A國的飛機;1星期後,我已經將結盟對象的提案建議報告呈交給X公司,提出了5家值得結盟的日本家電廠商。最後,X公司選定Y公司做為技術合作對象——這個決定,距離我接到主管打電話要我即刻動身出發那天算起,前後大約只有1個月。
事實上,「比常人的速度快5倍」是麥肯錫內隱的(tacit)行動規範之一。想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透過架構思考(MECE、邏輯樹)、假設思考等邏輯思考能力,這是在麥肯錫工作的基本工作技巧。
左右腦並用,磨練思考技巧
我曾經聽到一位社長這麼說:「如果要選擇一起工作的對象,首先要選運氣好的人,接下來要選第六感很強的人,最後才是選邏輯思考能力很好的人,大概就是這樣吧?」
一問之下,原來這位社長所說「運氣好」,指的並不是成功的或然率較高,而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為了解決問題而抱持正面思考」。所謂「第六感(直覺)很強」,意思並非「天生的DNA裡,就具有看透事情的第六感」,而是「凡事具有無止境的好奇心與感動力」。至於所謂「邏輯思考能力很好」,指的是「即使身處混亂,也能從兵荒馬亂中突破難關,具有求生智慧(street smarts)」。
這位社長進一步指出,在他面試過許多員工的經驗裡,求職者是否具備上述3種能力,與「是否出身自一流大學、是否為MBA、是否專攻文科或理科」等個人的學歷毫不相關。
以「運氣好」為目標的人,時常將「掌握現狀,加以創新」的行動放在心上;想鍛鍊「第六感」或「邏輯能力」的人,通常會將「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的左腦邏輯力,與「如果這樣做,可能會有那樣的結果」的右腦創造力與發想力合併活用。
我將這兩種左腦與右腦合併的能力稱為「素質好的邏輯力」(編按:作者指的是「左腦的理性與右腦的感性並用的能力」),這種能力並非僅止於藉由左腦的邏輯力就能發揮,而是取決於是否能同時靠著右腦基於經驗所產生的直覺、創造力與發想力,結合為「素質好的邏輯力」之後,進而將其與「素質好的生意」建立因果關係,並將這種能力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在此舉例子說明什麼叫做「素質好的邏輯力」?一位口若懸河、辯才無礙的人,在面對旁人說自己是「凡事講理的人」或「你說的好像很有邏輯,但似乎有哪裡說不通」的疑問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將「辯論力」的開關全部打開、奮力一戰,直到對方啞口無言為止。但是,這樣做卻大錯特錯,因為看似很有邏輯說服對方的人,實際上只不過是將自己「強人所難的邏輯」加諸對方;而總覺得「講理有什麼不對?」的人,其實不過是以歪理橫行世間的「詭辯者」罷了。
所謂的「素質好的邏輯力」,是要能讓對方說出:「是這樣喔!原來如此!」的程度,也就是能讓對方打從心底同意你的論點。
2方法,培養素質好的邏輯力
事實上,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的關鍵,就在於具有「素質好的邏輯力」。究竟該如何培養「素質好的邏輯力」?
方法1:培養看透本質的架構思考
徹底弄懂「架構」(framework),對於邏輯思考有很大的幫助。最近,日本出現了即使不用特別前往商學院,也可以學習到各種商業架構及管理理論的書籍或函授課程,提供人們可以在家輕鬆自學商管知識的環境。不過,這樣學習的結果,往往會造成寫出以下這種企畫書的情形:
「○○公司聚焦在目標顧客群,並強化核心能力,同時維持競爭與持續的差異化,以追求未來持續成長為目標。」
如果要為上述企畫書打分數,一定得零分,因為這其實是各種客戶都能通用的架構,毫無內容可言,企畫書的主詞「○○公司」可以一路從豐田(Toyota)、奇異(GE),換成附近的餐廳,只不過是一再進行「複製與貼上」罷了。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大家要先想清楚所謂的「架構」,意即「彼此獨立、互無遺漏」(以下簡稱MECE原則),而非只要換了主詞,就能通用於各種企業的萬用企畫書。說穿了,MECE原則其實不過就是「提升思考效率的檢核表(check list)」。
架構指的也是「歸納世界上已經成功的案例之後,所得到的因果關係的平均值」,屬於「後設式理論」,對於未來並沒有所謂的「絕對性」;也根本談不上像是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競爭策略或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行銷理論,他們是具有前瞻性的理論。
舉例來說,那些24小時(包括入睡時做夢)無時無刻都在思考工作的企業經營者,可能突然會說:「下個月開始進行『○○』(編按:○○指的是具有具體做法的策略)吧!」對於企業而言,這個「○○」如果具有市場區隔化、顧客利益最大化或競爭差異化,那就稱得上是最好的策略,比任何理論都有價值。
透過閱讀來吸收基本知識,當然沒有問題;只是,關於商業世界的種種,理論和知識其實並無太大價值,關鍵在於針對本質加以「廣思考、深思考」(Think big! Think deep!),才能創造出具有獨特觀點的內涵。
因此,希望大家能夠理解真正的「架構」指的是:即使已經充分讀過各種策略與管理書籍,也能以「完全忘記書中內容」的自信,對於所面臨的狀況,加以廣思考與深思考的思考模式。
方法2:建立洞察因果關係的「假設思考」
我知道這麼說可能顯得老生常談:「其實,商業世界裡的因果關係,與自然科學完全不一樣;商業世界裡不存在『普遍』這件事;商業世界裡的因果關係,就是經常發生變化的現象,與造成這些變化的事物。」
換句話說,隨著時代變化,如果消費者的思考來個異於常理的逆轉,或是技術產生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就等於宣告「過去的因果關係與經驗法則不適用於當下」,將由新的因果關係開始支配。
說得極端一些,日本最常聽到的因果關係就是:「颳大風的話,賣桶子的店家就會賺大錢。」這個推論放在現代社會,可說是荒誕無稽又不知所云,但是在以前的社會,卻是大家堅信不疑的因果關係。(編按:日本自古相傳的因果關係案例:颳大風時,揚起的沙塵會讓盲人數量增加,並連帶導致盲人所需的樂器——三味線——需求大增;而由於三味線需要貓皮製作,因此貓的數量會減少,從而造成老鼠變多;老鼠一多就會咬桶子,桶子一旦被咬破,人們就會需要添購新桶子。所以說,賣桶子的店家,會因為颳大風而生意大好、賺到大錢)
因此,想要針對現狀找出真正的問題,就必須不斷地重複「原因→結果」的因果關係,打開「為什麼?」的開關,反覆追問「為什麼?」,才能直搗造成現象的根本原因的真相。
另外,思考新商品或解決對策(solution)時,也要想像並推理「解決對策→結果」的因果關係,並預測可能的結果。當然,這樣的推理其實也只不過是假設而已。因此,需要找到多樣的情報來源,收集相關資訊;如果是製作商品的話,就要立即前往現場,爭取時間快速驗證假設。
5行動方針,培養問題發現與解決力
【圖1】中的5個行動方針,可幫助讀者具備看透本質的「架構思考」,建立洞察正確因果關係的「假設思考」,進而培養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將深思考與廣思考內化成為自己一部分,最後得到良好的產出結果。
行動方針1:貫徹「現場主義」
現場主義就是在第一線以「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收集第一手資訊(通常是指非語言的資料)。事實上,言語化資訊只不過是實態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商業現場,存在著更多超越有形文字的非言語資訊。縱使透過網路搜尋引擎,可迅速獲得許多有形的言語化資訊,但這其實更加突顯出親赴現場的重要性,以自己的五感找出事實,判斷言語化資訊的真實性,進而養成精準的判斷力。
因此,當我協助客戶進行新事業的開發評估時,我經常對我的團隊成員耳提面命:「一定要前往現場,取得第一手資訊!」
不論是前往對方公司進行深度訪談,或詢問相關領域的專家,或是直接前往現場以五感體驗;總而言之,一定要「當下立刻」行動。
如果能夠多一道這樣的工夫,就能避免自己建立的假設太過偏狹短淺;也就是說,「現場狀況會改變思考的方向」,當我們接獲新任務時,要以正面態度面對任何新的現實,這樣才能讓假說思考不斷進化。
行動方針2:從「N=1」開始思考,以掌握變化
所謂的「從N=1開始思考」(在這裡N比喻為顧客人數),是由花王前社長常磐文克所提出的觀點,他在《知識與管理》一書中提到,每個消費者都是需要花時間多面向慢慢了解的個體,這是行銷最重要的事,換句話說,絕對不能輕忽每一位顧客的需求。
從「N=1」的觀察當中,我們可以判讀變化,並做為將來「N=100」時,能夠掌握新機會與高風險的預測基礎。(編按:N=1亦即假設觀察到一名顧客,有不同於其他顧客的需求或行為時,絕對不能當做是偶發情形,而是要進一步推測,假使這種情形擴大到N=100,也就是如果100名顧客都有同樣的行為時,是否具有什麼意義與商機。)
如果想讓新事業將來能夠成功,從察覺「N=1」開始,解讀背景的變化,做為預測將來的作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
行動方針3:以客觀的旁觀者角度思考
較少與外界接觸的企業、組織與個人,思考與行動的觀點會有很大的落差。換個方式來說,或許讀者更容易理解——「專家」身處於劇變的環境時,由於思考僵硬,因而缺乏改變觀點與轉換成為客觀角度的彈性,容易造成思考與行動的落差——這就是「專家」的弱點。
當自己從主觀角度改變為客觀角度時,究竟能「客觀到什麼程度?」,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
行動方針4:關心與好奇,提高思考靈敏度
想要提高思考過程的「思考靈敏度」,除了可透過發想力與構想力,察覺各種問題的本質,最重要的是必須時時意識到自己關心的主題與「最主要目的是什麼」。所謂的主題,即使是範圍很廣的關心領域也無妨,因為固執己見的假設,往往會降低思考靈敏度(awareness),因此千萬不要只求過於短淺的假設或武斷的結論。
行動方針5:以「智慧與氣魄」面對風險
許多成功的新事業,在最開始的階段通常會被否定,原因通常是:新事業在提案階段,如何證明未來能發展到「N=100」的願景,進而說服管理階層接受?這實在是很難做到的事,而且也無法獲得百分之百正確的解答。
以【圖2】為例,橫軸為不確定性與風險,縱軸為收益(return)。最左方用到的思考方式稱為「操作式(operation)思考」,以「最低風險、獲得最小收益」的立場思考,雖然風險低、卻也容易造成收益過小的結果。
另一種「賭博式(gamble)思考」,是以風險極高的狀況「賭一把」,與「操作式思考」完全相反,因此可能大好或大壞——賭對則通盤皆贏、收益大好;賭輸則全盤皆輸、收益大壞,這種近似於賭博式的冒險,很容易發生收益極不平均的結果。
因此,真正的「策略思考」絕對不走極端或偏鋒,而是取其中庸的位置,就是「即使有所風險,仍以獲得最大收益」為目標。
行文至此,有些讀者可能會問:「身處環境劇變當中,究竟應該採取哪一種思考法?」讀者不妨將【圖2】的縱軸當做「個人成長」會比較容易想像。
「操作式思考」就是,如果無法確認「N=100」(編按:比喻有很多個成長機會)就無法安心(編按:這是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追求完美卻保守的心態),因此寧可以風險最低的「N=1」來思考。讀者有沒有發現,這樣一來就代表個人成長(收益)期望值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今變遷劇烈的環境中,原本適用於「在沒有變化的環境中追求低風險」的操作式思考,也有可能變成高風險的賭博式思考。也就是說,過於保守的「操作式思考」與隨興所至的「賭博式思考」都會受到限制。
因此,在面對變動的情勢時,關鍵在於具有「積極面對風險」的「智慧與氣魄」。為了達到「改變現狀→改變思考→改變行動→改變現狀」的良性循環,就不能不具備「智慧與氣魄」,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掌握主導權,打破封閉狀態,追求個人成長,創造新的局面。
如果了解了上述例子,再將「個人成長」換回「收益」,就能了解以「智慧與氣魄面對風險」的重要性。
其實,這5行動方針彼此之間存在著動態關係,若想脫離凡事低聲下氣、恐懼失敗、每天被各種文件追著跑的生活,讓自己重拾自信與活力,從事具創造性的工作,請務必在每天的工作中實踐、並培養「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亦即有素質好的邏輯力,進而達到「比常人的速度快5倍」的境界。(編譯 / 文及元)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1822
想像力與觀察力,是我要在這三十天裡教她的事。
第一招:出遊前先神遊
不管島內出遊,還是國外走走,要帶孩子出門旅行,應該要花點時間做準備。
我帶孩子去四川順長江東遊之前,先陪她在地球儀上神遊。原來台灣這麼小,對岸那麼大,我們的旅程會跨過好幾個省,距離足足有兩千多公里。
成都出過許多文學家,那兒是李白、三蘇的故鄉,杜甫也曾逃難到成都,還結了一個草廬。長江也是一條詩詞大道,崔顥、杜牧、李白和三蘇都走過,留下不少好文章。女兒也愛三國,沿路都是三國典故發生的地方,我們都會走一遍。我找出唐詩三百首,先勾出幾首一定要讀的詩,向她解釋,給她想像。我們還沒走長江,已經跨越古今,與今古長江接軌了。
旅遊書不是爸爸的專利,地圖也要孩子一起看。我們拿起粗粗的筆就在地圖上圈圈寫寫,一生也許只去一次,值得在地圖上揮霍一番。看看旅遊書,寫下最期盼的景點,闊氣的標記在地圖上。還沒出發,憧憬就已經讓等待變成一種幸福。
第二招:設定主題找樂子
每一次旅行,我們都會選定一種主題。
有一年是找字,出門在外,每個地方都有很特別的字可以找來玩。陝西寬帶麵那個字唸做「比昂比昂」,寫法還有順口溜可以唸(註);和珅住的宅邸,地磚都暗藏好些福字;各地的招牌、路標和公車站牌,只要留心,處處都在考驗孩子的觀察力。一家子在半路上看見什麼稀奇古怪的字體,比跑到羅馬競技場還興奮。
page: 3
今年我們的主題是找獅子。對岸的廟宇、古鎮都喜歡擺對石獅子在門口,既威風又醒目。找到獅子學它的模樣照張相,這麼簡單的概念,成了我們千里跋涉時最佳景點,回國後把它們挑出來,每張都有個故事可以說。加洗的照片,是最好的明信片,送給朋友,貼在作業簿,連同學都覺得稀奇。
你們家最近也要出遊嗎?別忘了事先做做準備,找個主題大玩一場吧。
第三招:隨時畫畫寫寫做紀錄
帶孩子出門玩,除了拚命照相,錄一大堆回來沒空看的影帶外,如果能讓孩子抽空寫點什麼、畫點什麼,是出遊最好的紀念品。因為有孩子的筆跡,當時的記憶,就不像照片那麼冷冰冰。
準備一本空白的筆記本吧,準備幾枝筆(色鉛筆或粗細不一的簽字筆),喝咖啡、吃午餐,只要抓到一點空檔時間,就可以拿來畫畫寫寫。大人是孩子的榜樣,能親子一起做更好。
第四招:從導遊身上挖寶
導遊是你的最佳幫手。如果跟團,或遇到有解說員的地方,我們的家規就是緊跟著導遊,導遊總是走在最前方,有什麼問題可以馬上問。再說,有些導遊很寂寞,因為很多人不愛聽他講解(尤其是大人)。小朋友跟在導遊身邊:一,有危險第一個知道;二,有獎品常常領到;三,有問題,馬上有人回答。
如果沒導遊,父母是最佳的解說員。你一定要事先做功課,不要進了一個景點,到了一個古蹟,因為不了解,最後匆匆走過,那真是太可惜了。
page: 4
孩子如果發問,先誇他問得好,不要馬上告訴他答案,請他自己觀察四周(觀察力),想想為什麼(想像力),最後再印證答案,就是一個提升觀察力與想像力的方法。
第五招:只要三個不貪多
博物館是家長最常帶孩子去的景點,除了便宜,另一方面是可以快速認識一個地方。它通常會有整個地區的簡介(像是3D影片),也會有這地方的古往今來。
博物館有豐富的典藏品,但太多的藏品如果要全看完,常會壓垮孩子的耐性與興趣。
怎麼辦呢?
請學湖北省博物館的做法吧。在入口處找到博物館簡介,裡頭一定會有該博物館最優的藏品,請孩子勾選出他最想看的三件寶物;如果還有時間,再選三個他想逛的特展。
只要三個不要多。湖北省博物館有曾侯乙編鐘、有鄖縣人頭骨化石、有越王勾踐劍,我女兒最喜歡的卻是它:
我看到一條漢代的牛,它跟攝影機差不多大,咧著一抹詭異的微笑,脖子鼓得挺大,彷彿在練蛤蟆功,好卡哇伊喔!不過頭大身體小,實在很奇怪。
牛還拉著一輛小車,車子很小,只能容納一個人。如果我是當時的農夫,有一隻會練蛤蟆功的牛和車,感覺還不錯。
因為逛的是精品,又是小朋友感興趣的東西,孩子體力尚可,興趣高昂,自然有較多時間去觀察(牛的神情)、想像(當年的農夫怎麼生活)。
如果你貪多,硬要拉著孩子一天逛遍二十萬件藏品,哦,那該是一場怎樣的災難?
page: 5
第六招:放慢腳步,與感動邂逅
有的旅行實在很趕很累,還是要想辦法創造一點感動來。
我記得去樂山大佛那天,因為全家人睡到自然醒,到樂山已經是下午三點多了。
我原先計畫搭五毛錢渡輪去對岸看大佛(多節儉的爸爸);到了樂山,卻因為江水湍急渡輪停駛,怎麼辦?是花兩百七十塊人民幣買門票看大佛,還是馬上掉頭回成都,什麼都不看?
情感戰勝理智,不可能下回再來樂山,我們就在午後四點鐘進了樂山大佛景區。
景區很受歡迎,大佛頭部有長長的鐵欄杆。如果是早上來,光在這裡排隊走到大佛腳下,至少得花兩個小時;但我們抵達時已是四點,遊客走光了。陰錯陽差,一家人慢慢走,一點也不趕,還有空讓女兒去抱抱佛腳。
大佛繞一圈,回到佛頭,女兒寫道:
我們在佛頂發現一個幽靜而且沒有遊客的地方──那是以前蘇軾讀書的東坡樓,我們找到一個涼亭,在那裡休息、聊天和拍照。微風吹來,竹葉飄動,心曠神怡,等到重新恢復力氣以後,這才重返車站,準備回家。
看完大佛之後,我才知道,人原來是這麼的渺小,而佛是那麼的偉大,想跟大佛比高度的心,完全消失不見了。
那一天,其實在景區只待了兩個半小時,卻成了女兒念念不忘的景點。因為金色陽光太美?還是因為大佛太莊嚴?
不,我想只是因為真的不趕行程,反而造就另一種美。旅行中,抽段時間疏離人群,靜靜體會當地人文歷史,收穫更多哦。
page: 6
第七招:一天只排一種練習
每一天,我都安排一種練習給女兒玩。
寫一篇美食記,要她把自己想成美食記者,用舌頭去辨別不同的味道。
給她十塊錢,讓她自己上街買紀念品,寫一篇小物品的文章。
去看了變臉、看了特技表演,當天的重點就是仔細觀察別人的演出,有條有理寫出自己的觀戲心得……
十五篇作文,三十天完成,沒有什麼特殊技法,就只是不斷重複我想讓她練習的能力──觀察力和想像力。
觀察力敏銳了,想像力才能發揮。
一篇作文就專注在一項技巧。就像皮薄餡多的包子一樣,一口讓讀者咬到餡,沒有太多花俏的技巧。
而這樣的練習,家長很容易做到,和孩子出遊時,即使不寫作,用說的,用討論的,都能時時練習。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490
1.贏在有「人味」
訊息是死的,人是活的!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我們都單向接收來自外界的訊息,而這些資訊的傳遞,非常公平且直接,它的影響力得依賴接受者自身去體會,並思索出屬於自己的「想法」。而同樣一支筆畫同樣一顆蘋果,每個人描繪出來的形狀、顏色都不相同的原因。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不管是在校園、職場都免不了有上台演講的機會,但你會發現大多演講者,僅專注於自己手中的資料及簡報上,僅在意是否能如讀稿機般一字不漏地念完報告的文字,對於「講給誰聽」絲毫不在意!
而相反地,如果在報告的同時,你一方面觀察著台下聽眾,你會發現其實他們會皺眉、會微笑、會點頭、會打瞌睡,都是你報告的回饋警訊。
皺眉是因為講太快或理論太難無法理解?
聽者打盹,是音調太平還是說法太無趣?
微笑示意,是他們也認同這個說法?
如果此時你懂得觀察,便能從聽眾反應中調整報告的方向,適時詢問台下聽眾,是否說話太急、報告解釋不夠完備、音調太小聲,甚至是自我解嘲報告的很無聊,讓某某某都睡著了!懂得消化及觀察,這懷抱「人味」真切地想讓聽眾了解的報告方式,才能有效做好傳遞的工作,並讓受眾更享受這演說的過程。
2.能驅邪避凶的「預知」能力
觀察有多重要?說它能有預知的能力,可真的一點也不為過!台語裡將懂利用同理心理解他人情緒稱作懂得看人「目色」(臉色之意),並將會依照事情演變而懂得變通做事方式,稱為「知其輕重」。
人是群居的動物,不管是在家裡、校園、職場,更甚至在愛情裡,想要「逢兇化吉」,就得先懂得觀察他人,藉由實際接觸溝通搭配各項非語言動作的真誠印證。讓你更深刻了解他人的真實想法。
網友鄉民們常說道:「口嫌體正直」,言語會騙人,但身體的非語言動作確時常偷偷出賣了你,在無意中透露出真實情緒。比方說,當人們遇到滔滔不絕的師長、長輩、上司,面對面應答進退嘴上雖說得極好,感覺兩人十分有共鳴共識,彷彿兩個靈魂有找到了交集。但那兩臂交疊於胸前形成防衛樣、雙腳尖直挺挺往出口方向指去,都在潛意識表明,其實這段對話對他們來說有所防衛,可能是觸及不願提及的人事物,或是談論的觀點與個人信念相佐,於是你的雙腳無聲無息地透露出急於結束這段談話,趕緊離開的出口方向。
不管你是那長輩,亦或是後輩,只要懂得觀察就該懂得適時放對方一馬,別互相折磨。重新檢視對話之中,是否有不恰的言語導致對方不愉快的地方,藉此作為優化雙方溝通的方式,來讓言談更真切得到其成效。
同樣地理論,如遇到主管、長輩、師長已經眉頭深鎖,雙腳來回走動踱步時,如果短時間沒有與他們接洽的必要,還是多多迴避,以便一不經心讓掃到颱風尾這種衰是找上門。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在錯的時間點裡,趕緊離開避避風頭,如此一來,便能讓你的應對更加得體、更得人喜愛。
3.見山是山,見山亦不是山
看待事情的角度及視野,能擁有著自己獨特的觀點,而當你在團體中遇到需要大夥集思廣益時,這項特長便能讓你在芸芸眾生中成功脫穎而出。
福爾摩斯曾對華生說過:「你是在看,而我是在觀察,這有很明顯的差別。」一句話便完美點破觀看與觀察的差異。同樣繳交一份報告,你只單就題目回答問題,還是藉由這道題目去探討,出這項題目背後所想探討的問題,同一道問題就延伸出兩種不同層級的答案差距。
不管是考試申論還是謀職就業,如果你能思考到提出這道問題文字背後,真正想問題目,想必你的回答能更切中核心,並更能掌握考官想知道的究竟為何?
所以除了事物的表象外,其背後引申的涵意更是你觀察的重點!
http://mf.techbang.com/posts/855-nurture-your-life-observations-let-you-work-even-better?page=3
人跟孩子的分界
年齡絕對不是區分大人跟孩子的分界線。
「人什麼時候才算長大?」
每當看到年紀輕輕就能夠為其他生命付出的青少年志工,還有明明老大不小卻還任性地在家裡接受年邁父母照顧生活起居的壯年人,我越來越無法同意,年齡是區分大人跟孩子的分界線。
如果年齡不是重點的話,那麼什麼才是呢?最近同時看了兩本值得一起對照閱讀、思考的書,一本是六十多歲的尋常家庭主婦瑪琳娜的回憶錄《沒有名字的女孩》,另一本是靈長類動物學家瓦爾(Frans de Waal)的學術研究《The Bonobo and the Atheist: In Search of Humanism Among the Primates》(矮黑猩猩和無神論者:在靈
長類動物中尋找人性)。我回頭看自己二十歲以前跟外婆共度的時間,更加堅信學會照顧另外一個生命,而不只是學會自己好好活著,才是區分大人跟孩子真正的分水嶺。
回憶錄的故事主角目前跟丈夫和兩個女兒居住在英國的鄉間,但在一九五四年,四歲時被綁匪遺棄在哥倫比亞的原始叢林裡,孤立無援的她在不知所措之際,碰上了一群捲尾猴。年幼的她跟著猴子們學習了覓食、攀爬以及躲避危險等生存技能,甚至學會了猴子的語言,而得以跟牠們一同嬉鬧、分享食物,或是清理彼此的身體和毛皮。這群猴子不但是她的救命恩人與朋友,還讓她忘記孤獨,感受到「家」的溫暖。歷經五年的叢林生活,她懵懵懂懂地跟著獵人回到了人類的社會。只是,在那裡等著她的並不是期待中的溫柔擁抱,而是無情殘酷的欺凌鞭打,先後曾淪為奴隸、童工,甚至憑藉著一身從猴子那裡學來的靈巧身手,搖身一變成為街童竊盜集團的首領,直到十四歲那年,這個飽受生命苦難折磨、已經沒有了名字的女孩得到好心人收養,獲得「瑪琳娜」這個名字,終於開始逐漸實現那個建立自己家庭、安穩生活的夢想。
靈長類動物學家瓦爾,則是終其畢生精力在研究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和矮黑猩猩,他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論據,證明動物不需要宗教,也顯示一些看起來非常像人類的道德行為,證明宗教並不是讓人類具備高尚情操的必需條件。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瓦爾是誰,但是如果提到在TED演講中播放一段影片,你可能就有印象了。在那個實驗裡,來自同樣族群,且互相認識的兩隻猴子,分別被關在兩個籠子內。研究人員要求猴子拿出石頭交換食物,其中A猴的回報是「黃瓜」,B猴的回報是「葡萄」。相較於黃瓜,葡萄是牠們更偏好的食物。因此在實驗中,A猴看到B猴拿到葡萄,自己卻多次拿到黃瓜後,而表達出了複雜的情緒,不僅會將收到的黃瓜往實驗人員身上丟,還會拿石頭往牆上敲,甚至是用手拍打玻璃窗,動作相當大,顯然是生氣了,證明動物也有公平的概念,但是華爾街的股市營業員卻沒有。是的,那個科學家就是瓦爾。
無獨有偶的,當我第一次在《動物行為》期刊讀到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鳥類也會為同類辦葬禮,受到傳統想法顛覆的內心,也有同樣的巨大撼動。
至於貓頭鷹標本出現時,這些上當的烏鴉則會以為獵食者已經到來,也會趕緊聚集到一起並且發出一連串的警告叫聲,甚至會猛撲向標本試圖嚇走它。
其實我們都不是第一次看到類似這樣的研究,比如說長頸鹿和大象,也會在死去的近親身體周圍徘徊,證明了動物對死亡擁有一種精神性的概念,會留意到牠們死去的同類,甚至會為逝去的同類哀痛。
一個生命如果要具備一絲一毫的「價值」,
就不能只是追求己身的生存。
十五歲還沒有開始努力去體會「照顧」另一個生命深意的人,繼續像個嬰孩那樣索求無度,相信只有不斷向這個世界拿取,無止無盡地擁有,才是生存的法則。帶著這樣的想法一直進入到成年人的世界,繼續選擇傲慢的姿態,就會變成華爾街、股市常見的貪婪,變成對弱勢族群的歧視,表現在外勞、新移民、同性婚姻、多元成家、非法徵收土地炒作房地產種種議題的態度上,因為扣上宗教與道德的大帽子、遮住可以看見事實與科學的眼睛之後,就理所當然會認為占據最多資源的最「贏」。我們在瑪琳娜的回憶錄裡,在瓦爾的研究中,都看到強而有力的證據,連烏鴉跟猴子都不會這麼想,空有宗教信仰,卻沒有宗教情操,那才是「人類專屬」的真正悲哀吧。
因為只想著不斷讓自己擁有更多的人,在歐洲搭乘沒有人查票的火車,就會貪小便宜不買票;發現網上賣家少標一個零,就會不顧對方可能的損失瘋狂下單;和信用卡公司鬥智大撈一筆的,會被封為「卡神」;購買昂貴的相機、禮服,到派對或出國享用完後,趕在鑑賞期截止前退貨退款,卻被稱為生活達人;帶著零元白吃白喝環島成功的大學生,可以變成媒體英雄,就像這篇文章裡面說的:「把占人便宜看成『聰明』,把奸巧看成『能力強』,把挑撥族群看成『和解共生』,真的
從十五歲開始,能夠有便宜卻不占,據理卻不力爭,表面上輸了,但在未來長久的人生,卻會是家人、朋友眼中的第一名,因為他們跟你在一起的時候能夠覺得安全,不用擔心冷不防會被你從背後捅一刀,也因你溫暖的照顧、不棄不離而感受到真實的幸福。這樣的人,一輩子都會吸引很多好人環繞在身邊,永遠不會寂寞,不會夜半被噩夢驚醒,也沒有太多擔憂,一個人睡不會孤單,有枕邊人不會同床異夢,床頭櫃不用放安眠藥,枕頭底下也不用放槍。
如果說,這樣就是輸了,那麼贏了又有什麼意思呢?〈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有专家研究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的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600字。可见,从朗读转向默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方法。{养成默读习惯,可用双指按住喉部,或用一东西置于双唇间,以制止发音,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到读物的内容上来,加快眼睛扫视速度,使发音器官来不及发出动作。这样坚持练习,就能养成默读习惯。}
二、禁止重读,减少回视
阅读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眼球移动的速度和回视的次数。在阅读中,眼球停下来的次数越多,看过去后又回过头来看的情况越多,速度就越慢。我们在阅读时可准备一个本子或一本书为遮盖物,放在要读的书的上端,当我们读完一行字,就把遮盖物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自己的眼睛不再回复重读,减少回视。随着阅读的进行,把遮盖物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就可提高阅读速度。
三、扩大视幅,整体认知
阅读时,一次要认知一个词组或短句,也就是一组一组地读,而不是一字、一词地读。如:①国际 奥委会 主席 慎重 向 全世界人民 宣布 2008年 奥运会 在中国北京 举行。②国际奥委会主席 慎重向全世界人民宣布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第①种读法视幅小,眼停次数多,耗时自然也多;第②种读法视幅大,眼停由11次减少到3次,阅读速度得到了很大提高。要扩大视幅,实现从“点读”到“句读”“段读”的过渡,一要学会整体认识,整体理解句子意思;二要熟悉词语的搭配习惯。
四、加速理解,学会浏览
所谓浏览,就是在阅读时,快速移动视线,扫视读物上的每一行字,但只注意每一行中少数几个重要的字。阅读浏览,实际上是读者没把所有字词一一看完,而是根据他已有的经验,在阅读中省略了一些次要的文字。但这部分文字,读者是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它进行了理解补充。所以,要提高阅读速度,眼要看得快,由眼入脑想得快。理解基础上的浏览,不仅使人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快速得到一个总的印象,节省很多阅读时间,还可以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及时了解最新信息。越读书,越发现自己读的太少,接触的信息量有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021/23/19969128_418811786.shtml
一、 先要培養、訓練你的觀察力
我們要具備或加強理解力,就要先學習凡事觀察入微。
其實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不一定比別人聰明,但是他們一定比別人用心,處處、事事觀查入微,所以他們就比別人早一步、先想到、先理解許多事理。
觀察是科學的起步,觀察也是理性的根基,觀察訓練我們的思考,觀察幫助我們理解,觀察的習慣也會使我們做事越來越客觀,不失之主觀,更不會有盲點、有成見,所以很有助於提升我們的理解力。
比如說,假設你要觀察台北市的交通流量,那麼首先你就要思考如何觀察,所以還沒真正開始觀察,你已經在思考,你的理解力已經在進步了;也就是說,當你在思索、尋找觀察的方法時,你的思考力與理解力都已經在被訓練、被提升了。
二、 次則要提升你蒐集資料的能力
除了要會觀察之外,你還要會蒐集資料,這才能有助於提升你的理解力。
仍承上例,可能你決定選取20個重要的路口架設攝影機24小時錄影監控;可能你決定招募一群工讀生來紀錄車流量等,這都是可以知道台北市的交通流量的方法。但是,即使你花了兩個禮拜,動員了許多人力與設備,終於紀錄下台北市廿個主要交通幹道的交通流量,這又能代表什麼意義呢?如果你不去蒐集其他資料來比較,你觀察所得到的台北交通流量,就還不能解讀(也就是說,對你的理解力幫助還是不大)。
然而,如果你能夠同時蒐集到世界幾個主要的大都會交通流量紀錄,然後與你觀察所得到的台北市的交通流量做比較,那就可以解讀出許多的意義,這就比單純的觀察,更有助於增進你的理解力。
再或者,你若能找到過去十年、甚至是二十年前的台北交通流量的紀錄,也可以與本次的觀察紀錄做比較,這些比較、分析與解讀的過程,都有助於增進你的理解力。
又或者,你若能同時在台中、高雄等台灣其他大都會區也做相同的觀察,再拿來與台北的數據做比較,這都比單獨只觀察台北的交通流量來的有意義,也更有助於提升你的理解力。
三、 再其次則要有基本的邏輯素養(知道如何分析事理)
不論你如何觀察,不論你如何蒐集資料,做後你必須會解讀──也就是要會做分析,這一層才是最真正有助於提升你的理解力的。
而要會分析事理,就必須有基本的邏輯訓練,其實所謂的邏輯訓練,就真的是一種提升理解力的訓練。
比如說,假設有人將純水倒入一個完全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後拿到你的跟前,只讓你遠觀之,並請問你這是什麼,這時候未受過邏輯訓練的人,多半會脫口而出:『應該是水』,可是,若是受過邏輯訊練的人會說:『這是一杯透明、無色的液體』。(以眼觀察,你只能有此結論)
若是進一步允許你湊近那杯水用鼻子聞一聞,你才可以進一步說:『這是一杯無色、無異味的液體』,若是再進一步准許你嚐一口看看,你可能才能說:『這是一杯無色、聞之無異味、嚐之亦無味(很可能無添加物)的液體,有可能是水』,最後,若允許你採樣化驗,證明那是『H2O』,你才能確認那是杯水。
這就是邏輯的訓練,就是邏輯思考的過程,是提升、增進理解力,最大的關鍵;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讓證據說話,第二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第三還要注意話有沒有說過頭。
反之,如果我們不學習如此嚴謹的表達,常常誇大其詞,我們的理解力就不容易提升,因為凡事都不經大腦去審慎思考。
四、 最後要能不主觀、沒有偏見而尊重專業(讓數據、讓證據說話)
最後,我們還要在解讀過程中,學習過濾掉我們的習慣與偏見;這才能有助於提升我們的理解力。
有時後,我們是很有邏輯的去分析、解讀我們所觀察到的紀錄、與所蒐集到的資料,可是答案(結論)與事實真相卻偏差了十萬八千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受習慣的制約、受許多深印在我們腦海裡的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影響,所以主觀與偏見,對我們的理解力有很大的傷害。
比如說,警察抓犯人,逮到現行犯當然是最棒的,可是,有很多人卻因而被冤枉,所以即使逮到現行犯,還是要小心翼翼的查證,不要受眼見的景象所影響。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半夜開車在路上看到有人倒在路邊或有人車禍受傷,但肇事車輛已逃逸,這時四下無人,由於人命關天,於是你立刻停車加以救護,但是等警察和救護車趕到現場,你馬上就變成了嫌疑犯──這是合理的懷疑,不算有錯;可是,萬一你過去紀錄不良、肇事累累,這下保證你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為什麼呢?因為警方多半會先入為主的以為就是你了;這可真是冤枉極了,也可見先入為主的觀念對我們理解事情的真相傷害之深了。
http://www.seewant.org/?START=TOP&TOP=article&DO=read&sno=2633
1.表達能力:你可以透過作文或寫作的方式加強,因為表達能力和成語能力這些都是積年累月的經驗,成語練習也可以多翻成語字典,了解典故、造句練習。或是唸文章、短文等等,看人家是如何表達,把文章唸個2、3遍甚至更多遍後,想想是不是唸順了,然後不要看,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還是有困難的話再多加練習,這方面可以請家人或朋友協助,可能會比較更有效率。(我看你打的這些,還好,不會覺得你表達有問題。那你的表達能力可能是口語方面)
2.理解能力:這也是要靠練習,像我上面說的唸文章、短文,唸1次、2次,看是否能明白作者想表達的,然後再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看看是否與作者的意思相差太多。看書時間花太多也可能是因為太少看,以致於看的比較慢,看多了很多人瞄一眼就知道大概的意思了,看少一點可能是你看的仔細,只要不是太誇張的久,還有像我上面說的,看完自己表達是否與作者的有出入太大,就能知道了。可能也需要有旁人協助。
3.記憶能力:如果你記不住事情可能是因為沒有用心或沒有興趣,你可以試著多投入一點,或是想一想,是否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比較記得住。你可以學習釐清重點,聽人家說話時,把重點釐清,注意聽重點,聽完之後,想一想他剛才講的重點是什麼,把它表達出來。剛開始的時候,你可以試著用筆記在紙上,所謂「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就是說再好的頭腦也比不上用紙筆記下來,這樣你應該能明白了吧。就業面試時主管問你的大多是一句、二句,不可能一篇,不太可能會忘,放鬆心情應該會好一點,緊張也會容易忘記。
閱讀/表達,如何做得更好?
有個人問我:我看書沒有問題。在討論書中內容時,別人所描述的書中內容我有看過,但是我就是講不出書裏面的內容,我沒有辦法像其他人一樣講出書中的內容,我應該要怎樣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才好呢?
閱讀是輸入,表達是輸出。我的心中盤算了ㄧ下,這個問題有兩個原因:
ㄧ、以為自己看過就算是懂了書中的內容,實際上卻是ㄧ種假懂的狀態,因為只是瞭解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所以在講述心得的時候,只會在腦中不斷地搜尋書中作者所用的文字,卻沒有辦法抓出幾項大重點,然後用自己的文字語言或自己的描述方式,把重點說出來。
很多人說自己看過書後都忘了,但是別人一講就想起來,這種情況很多都是因為不懂得從閱讀中抓出作者所要表達的重點,所導致的結果。
閱讀不是要讓我們會認識字,懂得字義而已。很多人對閱讀的程度停留在學校考試的階段,以為把文章內容背下來,懂得引用作者的文字,就算是閱讀好了。
掌握文章的涵義,才算是閱讀到了精隨。
實際上閱讀是要讓我們了解作者的想法,並把作者的想法跟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在一起,然
後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實踐或是運用作者的想法。
-
二、不熟悉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認為要把內容準備得很完美了,才能講給人家聽。所以很沒有自信地ㄧ直以為自己的表達能力有問題。
眼前的這個人,我對他ㄧ點都不熟,根本不清楚他的原因到底是哪一點,於是我就先假定他的問題是出在第二點(因為很多人恐懼上台的原因就是因為這ㄧ點造成的)。
於是我就把他當成是我課堂上的學生,請他試講一小段他心中本來想要講的內容,果然他的問題根本不是表達力的問題,而是出在於他不熟悉上台講話,所以ㄧ直覺得自己的表現不夠好。 - 2010-07-20 01:04:01 補充
這個事情讓我想到我們人有時候會過於依賴自己的過去經驗,而忽略了每ㄧ項專業都是練習來的。
好幾次經驗,在第一堂下課後總有人都會跑來跟我說,你講課講得很好,簡單易懂,而且很有道理,我每次都回答:那是因為我很愛講話啦!多講幾次你也會講得很好啊!
但我總從對方的眼神中,看到他根本不相信這句話。 (各位,這是真的,ㄧ定要相信我啊~)
我舉個我自己親身發生的例子,應該就可以讓大家相信,上台講話,把課講得生動活潑有趣,真的是練習來的。 - 2010-07-20 01:05:10 補充
我曾接受某個電台的採訪,主持人並沒有先跟我說要問甚麼題目,只跟我說大概要問哪ㄧ個方面的問題,主持人一問,我ㄧ答,也告知雖然這是錄音,不過希望ㄧ次完成,不要重錄或剪接,所以我必須ㄧ直講話不能有中斷。
結果開始錄音的時候,主持人一問完,我必須馬上講話,因為是面對麥克風,並不像平時上課那樣有真實的學生可以作互動,而且又不能中斷,要ㄧ直不停的講話,採訪的十幾分鐘內,我全程戰戰兢兢的,內心中相當的緊張,腦中不斷地思考要講甚麼。 - 2010-07-20 01:05:29 補充
說真的,錄音結束後,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講了甚麼內容,腦中一片混沌,嗡嗡作響了30分鐘之久。
當然主持人是相當資深而且專業的,針對我回答內容,他總會很快地做ㄧ點點總結歸納,來彌補我的"語無倫次"吧。
我想,像我這種來賓應該很多吧!才造就出主持人現在的功力;你講ㄧ點點,他就能很快地把你的話再重新詮釋ㄧ遍。 - 2010-07-20 01:05:56 補充
真的是隔行如隔山,我習慣面對人講話,現在要我面對ㄧ支麥克風講話,缺少了肢體語言的表達,與觀眾眼神交流的回應,還是要練習ㄧ下,調整自己的講話方式,讓看不到我的聽眾,也能很單純的就聲音來了解。
人家說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各行各業都有專業,多練習就會變成專業。
我常常跟人家說:我不是ㄧ個老師,我是ㄧ個教練!因為我所教授的內容,都是ㄧ個個可以被實踐的方法,如果只是教授ㄧ個理論或觀念,卻沒有可以被實踐的方法,那等於是浪費我跟學生的時間。
所以上完課後,聽懂了觀念,也要付諸行動去實踐,這才沒有浪費我們的時間,也才會有想要的收穫。 -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0071507735
反應能力差真是令人惱。不是不努力,總是沒反應;不是我願意,就是不如人意。有些人天生反應慢,工作時挫折重重,一心想提升反應能力,卻是天不從人願。是努力不夠,還是方法不對?是用心不足,還是搞錯方向了呢?我都已經跟你講得那麼清楚了,你還不知道該怎麼做。反應能力差的人最常也最怕被人罵笨了。就連把石頭丟到池塘中,好歹都能聽到噗通一聲,但跟反應差的人講話就像是對牛彈琴,幾乎毫無反應。
-
其實反應能力差的人自己才最是苦惱,誰不想要反應快,又有誰喜歡被人嫌。也不是不努力,但反應就是慢半拍,學什麼都慢,老是搞不清楚狀況,凡事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出錯總在意料之外,真是令人防不勝防。
有失必有得
反應能力差不只主管嫌棄,自己還更嫌棄。為什麼老天爺這麼不公平,就不能讓自己的反應好一些、給咱們賞口飯吃呢?主管也不是不幫忙,但自己就是學不起來,老是做錯,總不能無論事情大小有事必問,這樣也不是個辦法,難道反應能力差的人就註定沒救了嗎?
人自出生,聰明才智、愚昧平庸註定就是不相同的。就像是人的長相有美有醜一般,更有意思的是除了長相外,每個人的生辰八字不同,命運更是不同。俗話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求菩薩、五讀書。」照這樣看起來,聰明才智還真的是排得不很前面。
反應能力與天生才智有很大的關係,既然聰明才智只是影響人生際遇的眾多因素之一,且比重有限,那麼又何必為其困擾呢?其實人生的面向很多,要用積極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人生,心情能夠豁達才最重要。很多反應能力差的人在職場上受到嚴重挫折,經常憂愁焦慮、否定自我、意志消沉,最後自暴自棄。其實,人生是非常難預料的,雖然在某一方面有缺憾,卻可能在另一方面找到彌補,只看你如何看待人生。關於這點,電影《阿甘正傳》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此強烈建議有此困擾的人,務必要認真地去體會這部電影。
何謂反應能力
反應快的人,別人一講馬上就能聽得懂,遇到事情,可以在很短時間內了解狀況並能立即判斷出跟哪些事情相關、該去找那些資料、該去問那些人、該去做哪些事情、問題又該如何處理;在事情剛開始的時候,就能根據跡象,推演可能狀況,並找出解決之道。也就是說,愈能夠迅速掌握狀況、洞燭機先、愈快提出好的做法,愈能夠隨機應變的人,其反應能力則愈佳。
而反應慢的人,當別人把事情講完後,常常不知所云,也不知該何去何從,一次講太多則吸收不了,只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只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反應能力差經常是一連串相關因素導致的結果。因為智能較低,影響學習能力,造成學習緩慢,因此不愛學習,因為不愛學習於是缺乏知識,又因知識貧乏造成理解力差,而理解困難就會不愛思考,進而推理能力弱、沒有聯想力、導致經驗難以累積,最後造成反應能力差。
因此反應能力應包括觀察理解能力及推理聯想能力。知識不足則理解力就差,無法理解當然就無從反應;觀察力不夠,看不出跡象,則勢必難以即時反應。若對於狀況能夠了解,對於情勢能夠掌握,接下來就要能及時分析出重點,根據狀況推論原因再找出因應之道,或是聯想出相關事物,以觸發新的做法,如此才會有好的反應能力。
如何提升反應能力
既然知道反應能力是怎麼一回事,那到底有沒有辦法提升反應能力呢?
這個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只是……,只是能提升的幅度有限。因為天生的聰明才智是影響反應能力的重要因素,這部分較難改變,而後天努力的部分才較有改善機會。
不要過度期待反應遲鈍的人,經過訓練後其反應能力能夠提升到「舉一反三」、「見微知著」的境界。那是天生的,就像是長相醜、身材比例差的人,再怎麼化妝打扮、甚至去做整型也不可能變成名模,但若只是要讓人看得順眼,卻並非不可能。
一個人的反應能力要好,除了天生聰明外,最重要的是要具備豐富多元的知識,以及不斷的思考練習。只有聰明而無知識與歷練,就會像是「賣弄小聰明」只有形式而無實質、注重表面卻無貢獻。而一般反應能力差的人,大多是天生聰明才智較弱,那就只好在知識與歷練上多下工夫了。
n 聰明才智
雖然聰明才智很難改變,但卻可以擇其優點發揮之。就如智商測驗包括了許多部分,如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等。一個人可能整體智商分數不佳,但未必每個項目都不好,可以找出其中項目較好的方向來發展,這樣就經常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n 豐富多元的知識
當你聽不懂別人的意思、當你無法正確了解事情的狀況、當你所知的解決方法有限、當你懂得的原理太少時,反應能力將無從發揮。就像一個腦袋中裝不了幾個英文單字的人,當別人用英語問你時,若是聽不懂其中的關鍵字,就一定無法回應。單字記得愈少,就愈容易聽不懂,若是聽不懂就只能胡亂回答了。好,就算幸運剛好能夠聽得懂問題,總該可以回應了吧!不幸的是,若自己會的單字太少、懂得的句型不多,照樣是回答不出來的。所以如果懂得夠多,就可以選擇用最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
例如:主管交辦小張要從一堆客戶的購買紀錄中找出某一客戶的所有購買紀錄,而這些購買紀錄是以Excel建檔的。小張對Excel操作不熟悉、對功能也不甚了解,當接受到指令後,也不多做思考,就立刻開啟Excel檔案,然後從第一筆資料開始逐筆核對,再將符合的資料複製到另一張工作表,這樣就應該就可以達成主管的命令。
但一天過去了,主管始終沒拿到該客戶的購買紀錄,也不曉得小張是在搞些什麼,實在是忍不住了,就請小張過來,「我昨天交辦的工作你現在進行得如何?」
小張當然是還未完成,而且還很努力的在進行中,「我資料要一筆一筆的去篩選,而且你知道嗎?資料有好幾萬筆呢,總不可能這麼快,一兩天就做完吧!」
主管聽了簡直快要暈倒,立刻打開電腦,「這個最多只要三分鐘就能搞定,你卻做了快兩天還沒能完成。」主管把Excel檔案打開,直接示範,「要在Excel中篩選資料,可以用排序、篩選或是函數這幾種方法,而且無論用哪一種方法,都可以很快的完成,這麼簡單你都不會。」主管一邊講,同時一邊操作,結果還沒講完就做完了。主管最後補了一句:「你不會做,為什麼不來問我呢?」
關鍵就在這裡了,其實,小張根本就不知道他不會做。小張的做法就等於是不會做,因為對Excel不熟悉,所以不知道還有其他種作法,才會以土法煉鋼的方法去做。由於知識不足,於是無從反應,最糟糕的是也不知需要反應。
每個人的知識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累積的,有人從小就喜歡追求知識、喜愛閱讀課外書籍、喜歡接觸各種事物,就能累積比別人豐富的知識。經過多年的累積,差距就會拉大。到了二十出頭歲成了社會新鮮人,要是從小就慢人半拍,知識的累積自是差人一截,這時才發現理解力比人差,反應比人慢,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彌補,自得加倍努力,長期抗戰了。
在累積各種知識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原理。很多人都不願花時間去了解事情的原理,只想偷懶,只要表面看起來能解決就好了。若對原理不熟,則理解力就難以提升,不懂原理就更難往下推演了,所以在追求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重是否真的懂得事情的原理。
另外也有些人只對單一方面的事物有興趣,因此拼命的鑽研同一領域,對於其他知識則毫不接觸,這樣也對反應能力有很大傷害。或許在自己專長的領域中可以優游自如、反應靈敏,但一旦遇到其他不熟悉的領域,就會像電腦突然當機般,不知如何因應了。
n 熟能生巧
當有了豐富多元的知識後,要將事情連貫起來,釐清前因後果,找出根因,推導出適切做法,聯想出新的創意,要有好的觀察力、好的推理能力、好的聯想力等就需要靠不斷的練習才能達成。
當前的教育制度,充滿了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造成學生死讀書硬背知識,養成不思考的習慣。結果就是培養出一群考試機器,只會考試而不會做事,空有知識而不會運用,也造成了成績好的學生到了社會上卻表現不佳的現象,這些都是因為缺乏思考的訓練。
要能活用知識,就要經常思考,知識不會用永遠都不是自己的,只有死的知識就不會有好的反應能力。所以要提升反應能力就要勤於思考,勤於觀察,要養成對每件事情都思考、對每個細節都仔細觀察的習慣。
自我思考訓練的方式是,每當遇到事情時,就要自問為何會發生這個現象,可能是什麼狀況所造成的,仔細觀察有何現象發生,然後試著推論整個因果關係,思考過去是否有類似事件,是否在其他領域有可以參考的案例,然後試著推導出做法,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驗證整個過程與結果,將自己的推導過程與事實結果比較,修正後重新思考一遍,重複驗證,經驗才能累積。
思考訓練除了自己練習外,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能找人一起討論,與人討論可以觸發更多的想法,大家共同訓練思考,效果可以加乘。不管是自己思考或是與人討論,若能將討論過程寫下來,把結果書面化,則更能幫助整理思緒、釐清邏輯,還能作為參考之用。
例如:電腦機房有兩台冷氣,分別以定時器設定白天啟動,晚上則輪流停機休息。其中有台冷氣前陣子故障,昨天才送修回來,並將這台冷氣的定時器設定調整了一下,把白天啟動的時間給縮短了些,避免一次吹太久冷氣容易故障。
但今天一早MIS就發現溫度突然間飆高超過四十度,這可不得了,MIS趕緊去跟主管報告,「因為機房溫度過高,所以是否還是把這台冷氣的啟動時間拉長一些。」
主管一聽就覺得莫名其妙,「這是什麼邏輯,溫度過高跟拉長冷氣啟動時間有什麼關係?」
「因為這次冷氣送修回來後,就只有定時器的設定變動過,我想一定是因為冷氣吹的時間不夠久,所以溫度才會那麼高。」
這個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實際上卻是胡說八道的解釋,主管反問:「當冷氣送修後只剩一台冷氣在吹的時候,我問你機房溫度曾經高到四十度過嗎?」
MIS手搔著頭,尷尬的回答:「報告經理,嗯……應該是沒有啦,大概最多不會超過三十度。」
「那你說現在兩台冷氣同時吹,即使同時吹的時間再短,是不是應該也不至於超過三十度,那去調整定時器又有什麼用?所以應該是其他問題所造成的。你兩台冷氣都檢查一下,看是不是發生什麼狀況。」
沒多久,MIS就來跟主管回報了,「報告主管,真不好意思,找到原因了。」MIS扭扭捏捏的欲說還休。
「是什麼原因?快講」看MIS的表情,就一副窘困的樣子,主管忍不住催促了一下。
「真不好意思,其實機房溫度飆高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冷氣吹的時間不夠久,嗯……,也不是因為冷氣壞了,嗯……,是因為……」
「是因為什麼?有那麼難講嗎?」主管真的是不耐煩了。
「嗯……,是因為我把冷氣設定成除濕了。所以不但沒有吹冷氣,還吹暖風出來,所以機房溫度才會異常的飆高。」
「我就說嘛!以後遇到事情,不要隨便找到個理由就去處理,要仔細去思考事情前後的因果關係,這些邏輯其實都不難想,也不難理解,只是你們都習慣不去思考,只想要有個答案就好,管它合不合理,只要能交代就好了,這樣的做事態度只要出了狀況,你們永遠也做不出正確的反應。」
思考訓練是一個辛苦的歷程,因為每次都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就更不喜歡去思考,就容易掉進負面循環中,久而久之就不去思考了。許多社會新鮮人,當主管告訴你工作該如何做後,就只會依樣畫葫蘆,完全不去思考為何要這樣做,道理在哪裡,為何要去做,會有何影響,用這樣的態度做事,遇到狀況自然不會知道該如何因應,不懂原理自然就無法應變,就經常會臨事而不知所措,或是做錯而不自知了。
n 肢體反應影響大腦反應
除了多思考多演練可以加強反應能力外,加強肢體的反應能力也能強化大腦的反應速度。所以多運動,多訓練自己需要快速反應的運動,對於大腦的反應能力也是有幫助的。
適才適所
除了在竹科工作過的人可能曾有過這樣的體會外,有一件事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許多竹科的博士,談到技術可真是一把罩,但一講到日常生活的common sense,他們的表現就活像個白癡一樣,完全認不出來是同一個人。這些科技博士對日常生活中事情的反應能力完全就像在工作上反應能力差的人一般遲鈍,所不同的只是表現在不同領域罷了。
我過去也曾經帶過幾位在工作上表現得頗為優秀的主管,若是事情明確的交辦下去,若沒有什麼異常因素的話,都能表現得很好;但只要遇到特殊狀況,或是只說明個大概情境,請他們自行判斷該如何處理時,結果就會發現他們好像變了個人似的,腦袋就突然不靈光了。
所以呢,反應慢的人也不必太沮喪,並不是反應慢工作就做不好,還是有很多人也一樣在工作上能有所成就的,重點是要藏拙顯能、隱惡揚善、找對方向,避免需要反應好的工作,而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
對於反應能力稍差的人,在選擇工作上要特別注意。當然啦!最適合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以服從為天職,不需多做反應的就屬軍隊了,當個職業軍人應該是最適合的;其次就是公家機關,一切依法辦理,服從長官指示,反應能力不是太好的人也可以勝任;再來就是大型企業了,大企業每個人都是螺絲釘,也是比較需要照章行事的人,不見得需要反應能力太好的人;而製造業面對的是機器,不像服務業要面對的是人,所以製造業對於反應能力的要求一般都會低於服務業。
另外像主持人就需要非常好的反應能力,所以能做主持人的人很少。在演戲上,有的導演要求演員最好自行發揮,但有些導演卻未必如此,有的導演反而希望演員能夠完全按照導演的要求去演戲,因此導演會有明確的要求,只要能夠精準做到導演要求的就是好演員。所以只要選對職業,加上專業能力好,聽得懂主管的要求,就能降低受反應能力的影響。
現在開始,永不嫌晚
反應能力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想要提升反應能力,不要期待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反應能力差的人,要比別人投入更大的心力去學習,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如果前面的人生已經蹉跎過去,那還不立即開始增加知識、開始訓練自己,現在開始永不嫌晚,只要開始做就有提升的機會。
我周围有很多痴迷于快速阅读的朋友。但是他们谈到速读的时候都感到很有挫败感:曾经也花费很大精力学习了速读,但是遇到堆积如山的资料,文件照样是没有办法。用速读的方法快速的看过以后,大脑里面根本没有留下什么理解后的印象。这是因为速读的时候理解力低下的缘故。这里有7个建议,虽然简单但是却很有效:
1. 你应该知道快速而有效的跳动眼睛,增加视幅只是速读的一部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速读的时候让你的大脑跟随着眼睛对文字作出反应。大脑的反应速度是理解力的关键。
2. 开始练习速读或者使用速读技巧来做实际的工作的时候,应该消除一切干扰,除非你对于嘈杂的环境有很强的免疫能力。排除干扰的原因是在速读的过程中,大脑往往是快速运转的,此时要是有人打扰你,你的思路就会中断,造成对于文章的整体理解中断。再次阅读时还得重新找线索,这是非常烦人的。到了速读技术熟练以后,你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就会增强,从而你的抗干扰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我在阅读的时候,即时旁边有人给我大声的说话我也经常觉察不到,因为我的注意力已经高度集中了。
3. 速读之前重启一下你的大脑。速读时候,要求大脑放松而集中,这样才能发挥大脑的高效率。但是恰恰相反,很多人在快速阅读的时候,往往紧绷着大脑,生怕理解不了或者漏掉信息。这是要不得的,在这样的状态下,快速阅读会非常累。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对于速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长出一口气放松大脑,然后运用腹式呼吸法是很好的方法。
4. 阅读之前,一定要明确你的阅读目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的在头脑中,你的思路会四处乱跳,造成理解低下。阅读之前先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阅读这篇文章,你想从这文章中获得什么信息。阅读的时候,把这些问题放在你的大脑中,阅读效率会提高很多。
5. 一定要善于总结。并不是非要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才总结,而是在每一个逻辑断点都要总结一下。在你刚开始练习速读的时候,总结的时间往往是放在每一个自然段阅读完成之后。高级的面式阅读法就是直接用眼睛看着整段文字,然后总结其中的意义。一旦你掌握了这个技巧,你就能在阅读的同时把握住文章的主干和细节所在,从而大大的提高你的阅读理解能力。
6. 持续的提出问题。当你在阅读的同时,一定要在大脑中多提问,这些问题有助于你在阅读的时候大脑自动的去寻找答案。此时你会发现你的阅读能力其实是非常强大的。
7. 一定要做阅读后的笔记。所谓的笔迹并不是要能写出长篇大论,其实越短越好。你最好用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解释你阅读的东西,让你的笔记更加的“视觉化“。这样强迫你的大脑回忆刚才你阅读的东西并进行逻辑整理,从而大大增强理解能力。
http://www.brainpassword.com/article/378.html
如何提高理解力
六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1、引他大声读出来:这会让他被迫放慢阅读的速度,但也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去感受阅读对象。他不但看见了词语,而且还同时听到了它们。你也可以和他一起轮流大声朗读。
2、为孩子选择恰当的书。不要为你的孩子选择太难的书,特别是用作阅读训练的书。确保书中至少有90%的字词他都可以轻松地识得。如果阅读过程中为了搞清楚字词的意思而多次停顿,他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了解故事整体的意思。
3、反复读到流畅:要想从文本中获取准确的意思,需要平稳而快捷的阅读——也就是一种流畅的阅读。大概在2年级左右,孩子的阅读应该达到一定的速度。反复阅读熟悉、简单的读物,可以培养孩子快速解析词汇的能力,他的阅读会变得更加流畅。
4、与老师交流:如果你的孩子在阅读理解方面感到非常困难,他可能需要更多特殊的帮助——比如说,需要增加他的词汇量,需要多进行发音练习。
5、补充课堂的阅读:如果孩子在课内学习一个特别的专题,可以帮孩子找一些相关的容易阅读的书或杂志。多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可以帮助孩子应对可能相当困难的课堂学习,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感受。
6、与孩子聊聊正在读的书:这种口头交流可以帮助孩子记忆,也可以帮助他去思考。在阅读之前、中间和之后,都可以问一问、聊一聊。比如说:
·阅读前:“这本书的什么地方让你感兴趣?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没意思?” ……
·阅读中:“现在到底发生了什么?它跟你先前预想的一样吗?后面会发生什么?” ……
·阅读后:“你能不能大概说说这本书的内容?你喜欢它吗?喜欢什么地方?这本书会不会让你想到别的一本书?”……
http://www.yaolan.com/edu/201004071307213.shtml
下面的文章会引导你去综合提高语文理解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读,其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一种学习语文(或者说训练语文能力)的根本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语文知识积累的多少,多读、博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
一、多读、博读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多读书能够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他们化为习惯。只有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也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由此可见,拥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必将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有大收获。阅读方法有多种,简单地分有精读和泛读两种。精读时,可以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反复推敲;泛读时,可以粗略地浏览一下,或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跳读、略读。无论哪种形式,学生都要根据文本内容和实际情况而定,才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博读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兴趣是学好语文的敲门砖,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吕叔湘先生说:“要是我们把课外阅读抓起来,就能够把喜欢看书的学生由少数扩充到多数,这对课内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研读,进而认识世界、汲取营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只有当学生在阅读中亲身体验到独有的乐趣后,才能登堂入室,进入阅读的胜境,达到开卷有益的目标。当然,学生的兴趣也在于教师的启发与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图书和报刊,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充实自己。
二、多读、博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过程是一个高度提取、概括、抽象、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会思维的过程。崔峦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并在教学中有实质性进展之日,就是语文教学改革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之时。”他的话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呢?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乃是第一要事”。越来越多的学生尝到了“法得于课内,益得于课外”的甜头。从某种意义上看,思维能力来自于博览群书和潜心苦读。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就能让学生在多读、博读中学会思考。学生在深研细读、揣摩品味中,按照文章脉络掌握其内在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读的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就多,思维就发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使学生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就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多读、博读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可见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为了写作,写作离不开阅读。学习语文,广泛阅读是基础;也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所以,良好的阅读状态对于学生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读和写是紧密联系的,古人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除了生活的积累外,其他知识的积累都是在丰厚的阅读积累基础上产生的。张中行先生说:“文章写得好的没有一个是书念得少的。”古人常常能够出口成章,书念得多了,细心体会,融会贯通,写文章时,所需之物自己就会跳出来走入你的笔下。魏书生老师每年让学生读两万多页书,使学生们从阅读中提高了自己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读书可以使学生获取人生精华和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这个环节,加强训练,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http://www.tesoon.com/ask/htm/14/68700.htm
不要对自己太好了
写下这句话时,觉得有点儿残酷,可是,仔细一想,还真是有道理啊。
你上高中后,住了校。于是,每周就回来两天。你进了家门之后,换上拖鞋就直奔电脑而去了,接着便又打开电视机,基本上是电脑电视两不误。一边上着Q一边看着电视里NBA的赛事耳朵上还挂着耳机听着音乐,然后是叹着空调吃着零食,斜靠在沙发上。一副完全放松的样子,给我的感觉是,这两天,你似乎是在度假呢。
90后的你们,实在是太会心痛自己了,对自己也太好了。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对自己太好了,世界就不会对你太好。”这是台湾的励志大师刘塘叔叔在《人生百忌》一书中的话。此书是他写给刚走入社会的女儿的。结合你最近的表现,我觉得把这句话送给你太合时了。因为你这次的期中考跟上学期的期末考比起来实在是相差太大了,老师让你找原因,你说了一大埋,什么不重视啊,复习不认真啊等等。但我觉得这一段,你是因为对自己太好了,太不刻苦,太放松自己了。周末回到家很少看你在做作业,基本是瘫在沙发上的电器宅男。问你作业做了没,你又觉得这种问题太弱智,也是啊,一个高中生难道还不知道放学后首先要完成作业吗?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应该是小学三年级以前的事了。其实我们问你作业,并不是真的想了解你是否做了作业,而是用这种方式提醒你,爽得差不多了吧孩子?该看看书复习功课了吧?你现在对自己太好,后果会很严重的,可能会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可能会不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记得我们一家人去珠峰大本营吧,那里海拔是5600多米,几乎让我们难以正常呼吸,但我们依然忍着缺氧和寒冷坚持着,最终,我们克服了困难,站在了珠峰大本营的观景台上,一起面对美丽而神圣的世界之颠。
如果当时我们放弃,如果当时我们对自己太好,不去经历那几百公里的颠簸不去忍受那高海拔的漫漫长夜,那么,我们第二天能看到这让人终身难忘的日照珠峰吗?
想到得到就不要对自己太好,不然,世界就不会对你太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7b2dbe010172yb.html
或許"對自己好"這件事的本質並沒有錯
人生下來本來就好多事情要去達成 去滿足很多欲望
不然一直工作要幹嘛 生活很苦悶
可是我覺得在一個收支狀態不平衡的情況下
一直說"因為我要對自己好 所以才會錢不夠用" 聽起來其實很矛盾
我自己覺得這可能有一個人生課題是要自己懂得學習延遲享樂
懂得為自己的享樂去做一個分配
人當然要貪心 只是在時間點上可以去做分配 讓想要的都能夠獲得
因為如果不把眼光拉長一點
僅對現階段的自己太好 就有可能是對未來的自己很不好的一個行為
觀察身邊的人
突然覺得真的懂得對自己好的人
是不管甚麼層面能夠讓自己活得很從容的人
在金錢上
不莽莽撞撞的花錢
把錢花在他們值得的東西上面 或者特定蒐集某些自己興趣、偏好的東西
對花錢這件事情不情緒化 也不會拿"對自己好"這種說詞當購物的藉口
不盲目追求流行 不會這個也要 那個也要
不會讓自己外表看似有華麗 但存摺很空
他們可能不會有365天都不一樣的衣服
可是你可以感覺得到那個人穿得很自在 那些衣服好像有貼他們的名字
在生活上
對自己好的人也能夠把生活做很好的分配
不跟別人七嘴八舌
情緒上不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受影響
有自己生活的步調
有健康的人際關係,不跟負面的人來往 ,也不免強自己跟讓自己不舒服的人往來
我覺得真正對自己好的人
尊重自己的時間 尊重自己的金錢 尊重自己交友的選擇權 也尊重自己的健康
這可不是小小年紀就可以做到的事阿~~~~~~~~
人的個性跟觀念越老會越難改
我現在努力調整自己的觀念
因為我之前實在是一直對自己太好了
好到我現在覺得莫名其妙!
黑皮跟我說過:"世界上太多錯誤的價值觀 你要聽自己的心去分辨"
不管怎樣 我以後不會再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然後練習簡化自己的生活
努力往那個我覺得"對自己好的人"的方向去
也希望在了解自己到底最想要甚麼東西 知道自己人生之中一定要有的事物或經驗後
皆可順利獲得所有想要的東西阿
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写在MBA备考马拉松伊始
《别给自己留退路》
曾经通道过这样一句话给自己留退路的人,往往是走近失败的的人。对呀,在人生慢慢的旅途中,不要给自己太多的选择机会,把握好现在,斩断退路,往往更容易走向成功。
不给自己路退路的人是强大的。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阳王世充时,河北窦建德帅二十万轻骑救援。当时唐军与敌军众寡悬殊,多数将领主张退守长安,可他却当众烧毁了渡河的战船,表示此战有进无退。终于一战催王灭窦,平东定北,把大唐的旗帜一路插到了山东。室温,如果他当时退一步,回关中,又怎么会有一个辉煌的唐帝国呢?
回想我们自己,学习时是否给自己留退路,是否曾向国即使少用一点共也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更有甚者,是否曾想过不上学也可以凭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撑起一片天空?还记得白岩松说过的那句话吗?“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我知道对于我们高一学子来说,高考仍然很遥远,但我们可曾先过,我们的处境还不如巨鹿至项羽,洛阳之亲王。因为项羽不破章邯,刘邦也已攻入咸阳,情网弃洛阳,依旧可以列土城网。而我,们,没有高考,一切等于零。
开学已有一段时间,部分同学出现了厌学情绪,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复习,甚至作业也不按时交。作为莘莘学子的一员,我能体会到高中课程的难深于高中生活的快节奏。我知道大家都在一片题海中拽舟扬帆,很不容易。但是我还听说过一句话: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我坚信,时尚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无畏地迈出第一步。
当然,我们已经在尽最大努力去做好,然而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在当今设个时代,留给我们这些农村学生的出路已经不多了,与其选择出路,不如斩断退路。当你烧掉自己套利的渡船,潇洒地奋然前行时,那一刻已是永恒。
http://web.5ykj.com/guo/40855.htm
张靓颖:不给自己留退路
http://beijingww.qianlong.com/ 时间:2014-08-18 08:03:21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近日,张靓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她的新专辑《第七感》,谈她出道之后的变化。9年的时间,张靓颖从当初的缺乏安全感说话谨小慎微的超女季军,变成了自信成熟的华语歌坛天后。“我觉得我越来越强势了,如果确定必须做这件事情,我不给自己留退路、留余地。”她说。
信:从2005年的小超女到今天的天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好快!我很少总结感慨,但对我来说,每次怀疑自己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痛苦。我是一个很喜欢给自己洗脑的人,当我坚定地要做一件事情,我会不管不顾,每天重复又重复地告诉自己,我相信的坚定的是什么东西,然后让自己做事情的时候,能够更坚决一点,甚至更偏激一点。
信:错的事情怎么办,也要坚持吗?
张:我觉得人一辈子的价值不在于对与错,是在于你在一件事情真的坚持了多久。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我喜欢唱歌,然后在唱歌这件事情上面,我终于让我的人生没有白过,我觉得如果我不唱歌的话,我的人生没有任何的闪光点,我觉得这是我存在的价值。
信:九年过去了,随着人生境遇的变化,你的性格有没有发生变化?
张:我觉得我越来越强势了,说话越来越肯定。如果确定必须做这件事情,我就要让自己从语气上变得很坚定,我不给自己留退路、留余地,这样对自己来说是可以去做更干脆的决定。过去很多年,我太多的时间浪费在纠结上面,把自己搞得很辛苦。
http://beijingww.qianlong.com/1470/2014/08/18/433@228816.htm
不留退路,就是给自己一条出路
演讲人:金冰茹
为扩大同学的精神视野,激励更多的同学奋发图强,同时也增强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与演讲能力,决定从本学期起,每天晚上抽出3-5分钟时间进行励志演讲。
[有一位工人,所在的工厂效益越来越差,眼看着就要进入“死亡”的轨道。厂里大多数的工人都在观望,在等待,希望否极泰来。而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辞职。他要搏一次,他不给自己退路,他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生存能力。他利用一次性的工龄补贴的钱,开了一家小门市,他不怕辛苦,做别人不愿做的活;他讲诚信,说到做到,从不欺骗顾客。他的小店被很多普普通通的人记住了,人们有时宁愿多走几步路也要去他店里买东西。
他的生意越做越好,他又兴致勃勃地开了分店。他把自己的信誉也开到了分店。
几年后,他成了下岗职工的楷模。而他原来所在的工厂倒闭了。那些观望的职工也陷进了工厂倒闭的凄惨命运中,因为这时工厂连一点钱也拿不出来了。
有一位猎人,他经常去山上打猎。从家里出发去山上,要绕过一条沟。这条沟不算宽也不窄,但深不见底,又蜿蜒很长,要费很多时间才能绕过去,他想跃过去,但又不敢尝试。那不见底的深谷,万一掉下去就没命了。有一天,猎人射杀一只金钱豹,一枪没打中要害,豹子反扑过来,猎人来不及再给枪上药,连忙躲闪。最后被豹子追到这条山沟边。眼看着豹子就要追上来,猎人顾不得了,眼睛一闭,用力向前一跳,他竟跳了过去,豹子却落入了山沟。
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挽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优哉游哉地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青蛙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地掷入滚开的沸水中,它却能倏地跃起而逃生。
不留退路,就是给自己一条出路。只要拥有不留退路的精神,就会一心一意去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人,往往是在慢慢的等待中消耗了自己。在无谓的等待中,在慢慢的适应中,消磨掉的是才华、能力和信心,最后只剩下无奈和惆怅。就像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的青蛙,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埋葬了。而那只投入沸水中的青蛙只需轻轻一跃,就给了自己一条生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903/17/7071975_145509767.shtml
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
-题记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同,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于是雨果把外出穿的所有衣服都锁进柜子里,然后把钥匙扔进湖里,彻底断了外出和游玩的念头,从此他一心写作。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就这样诞生了。
这两则故事都向我们阐述着同一个道理:在漫漫人生路上,往往只有不给自己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断掉退路来逼自己成功是许多智者共同的选择。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和毅力的,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下就把事情做成功的。在他们成功的背后一定有许多的付出和努力,而他们所做的付出和努力则是常人所不能达到的。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是如此。例如: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这时有的人会嫌麻烦从而选择逃避,但是像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他们总是给自己留下后路,却没有为自己开创更好的出路。
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心无旁骛,持之以恒。但难免抵御不住外界的诱惑。当我们难以驾奴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前行时,不妨也采取一些斩断退路之举,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找出路。
公元前一世纪,凯撒大帝率领他的军队抵达了英格兰,他决心要赢得这场战争,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退却。为了让士兵们明白自己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也为了断绝士兵们逃跑退缩的念头,凯撒命令士兵将运载他们的所有船只都烧毁。这使得军队的士气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后来他们获胜了。
很多人在处理重要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把这些问题暂且搁置在一边,等以后再做。他们没有决定的勇气和魄力,总是在着手做事的时候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以免没有出路。对于他们来说,退路就是出路。但是,事实证明,这样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
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军队往往能获得胜利。同样,一个做事不留退路、一心向前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他都不会后退,因为他没有路可以退。而那些人在为自己准备退路的同时就是在后退,他们立志不坚,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退缩的准备上,这种人绝不会获得成功。
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意志力的强弱。意志坚强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都会百折不挠,想方设法地克服;意志薄弱的人一遇到麻烦,甚至在挫折还没有到来之前,他们就开始庸人自扰,彷徨失措,把精力都放在如何规避问题上,放在为自己铺设后路上。当困难一个接一个来时,他们就一步接一步后退,最后他们终将无路可退。
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青年,他们富有上进心,希望有一番成就和作为,但是他们意志薄弱,没有必胜的决心,不敢破釜沉舟;他们始终左摇右摆,没有坚定的信念,一遇到挫折和困难,马上就缩回了进取的手和脚。这样的人,这样的心态,最后遭受失败也不足为奇。
不给自己留后路,让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方能竭尽全力,锐意进取,就算遇到千万困难,也不会退缩,因为回头也没有路了,不如不顾一切地前进,还能找到一线希望。有了这样一种“拼命”和“豁出去”了的信念,才能彻彻底底地消除心中的恐惧、犹豫、胆怯。当一个人不给自己任何退路的时候,他就什么都不怕了,勇气、信心、热忱等从心底油然而生,到最后自然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面对严峻的问题和重要环节,周全而细致地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也是应该的,但是过多地权衡,前怕狼后怕虎,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最终却还是原样,可以肯定地说,你不会有任何进展,甚至还会变得一塌糊涂。
出路和退路不是同义词,而是反义词,留退路就没有出路,因此,你应该只找出路,不留退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415/16/4182452_278433307.shtml